要想使师生员工的这些行为深深扎根,还需要辅以必要的培训引导。学校对文化理念的培训和宣传应立足于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用理念引导行为,用行为诠释理念,以避免师生员工听时感慨激昂、回到岗位时依然我行我素的空洞抽象式的培训。理念宣传的形式要务求丰富多彩,确保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理念形象化。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正确思考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理念文化系统的建构要突出个性,凸显特色,就要做好四个“走进”、一个“对接”。一是要走进学校所在的社区文化,从社区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的形态中深掘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资源;二是要走进学校已有的文化氛围,捕捉已有的优秀文化元素;三是要走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找寻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四是要走进校长的心灵,获取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诉求。最后要将上述文化中的精神元素与当前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培养人才的标准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等对接,形成学校理念文化系统的建构方案..“走进”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统就缺失文化根基,便无法彰显学校文化的个性;“对接”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统就显示不出作为学校的教育特点,更无从谈特色学校的建设。
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自己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图书角等。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风、班级格言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
以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为目的的各种讲座、学术论坛等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因为这些文化形式在呈现文化的丰 富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引导作用。但在三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中,虽有《推崇名师,追求学术》和《院士是面 旗帜》等获奖项目,但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教师”围绕“学生”的天体运行中行星与卫星式的关系。这一关系导致本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设的精神家园,前者却成了旁观者。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墙面可画上五彩缤纷的字画,字画以“心灵成长启示”为主题,分为“爱国、勤学、忠孝、友爱、诚信、勤俭、守法、立志”八个篇章,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曾参杀猪”、“卧薪尝胆”、“匡衡凿壁借光”等三十六个故事组成传统文化教育长墙,旨在用脍炙人口的小故事阐释做人、做事、学习的道理,使孩子们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以培养学生和提高全员文化乃至综合素质为目的,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先进性、教化性和辐射性,校园文化是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通过几代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职工、学生认同的有学校特色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学校文化建设是“做”的学问,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纲领。一个“做”字,内涵丰富。“做”是判断与选择,它挑战校长的文化判断力和选择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做”是执行,它挑战教师团队的文化执行力,从细处入手,通过细节求实效;“做”还是反思,没有反思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可能自新。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分成表层建设、中层建设和深层建设三个层次。
说到校园文化中的中西融合,卢校长认为,往往体现在各种细节的经营中。但文化还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软性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息息相通。“如果校长常常在员工大会上“一言堂”,又怎能要求老师与学生相处会平等互动呢?我们学校很少开全员教工大会,大多是‘工作坊’模式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