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活动之中。充分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高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师生和学样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作为潜在课程,“润物细无声”。“熏陶人、凝聚人、引导人、鼓舞人”。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不不可或缺,它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可以在新型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统一起来。在这种新型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靠学生主体地位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而且还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体现得越充分,把教师和学生的两方面的积极主导作用有效地结合了起来,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
校园规划的历时整体性指校园设计不仅仅在首期、近期、远期的发展上均有完整性,同时对校园的未来在扩展的整体性具有约束力。创造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各功能区均留有一定比例的远期用地和弹性用地,并可依据原有构图制约而保持整体统一性。设计中应考虑周围可能用地发展的方向,可采用趋势性极强的线性布局或发散型构图方式。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提高、智慧启迪、身心健康、文化生活丰富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作用日益凸显。就如学校的校史馆、丰湖书院、敦重石、山晖园的孙中山先生的雕塑、校道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标语等,这都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都代表着学校的特色文化,彰显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承。而校园文化的形成正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学校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建设高雅别致、丰富多彩的校园墙壁文化。在环境建设中让墙壁与花草说话,让师生生活在如诗如画的书香校园环境中,着力于校园“教育文化长廊”建设,时时处处为广学校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激发学生向上、从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起求知欲。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主阵地之一是校园的墙壁。校园的墙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质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作为一种能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物,校园环境文化包含了其设计者与使用者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及其他社会寓意,这种沉淀了一定文化观念的物质存在物,不仅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而且具有持久抗蚀的特点。一座寓意深刻、与四周环境相得益彰的雕塑,一幢别具艺术风格的建筑物,一块布局合理优雅别致的花坛,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而且又能以其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校园的元素,从实体来看,无非是:校园环境设施、教师、学生。显然这当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即老师和学生,而这当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显然是老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学校的教师 队伍是相对稳定的,学生每年会换一茬,而真正影响学生的也正是教师。校园设施可以逐步改善,只要经费到位,这都是很简单的事,而恰巧是教师的整体素质才是决定一个学校成败的真正关键因素。
“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环境表现出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应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素质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它能给予学生情感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