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在这里,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建设,更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领导,科学决策,重在落实,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了教育的阵地,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从“三点一线”扩展到整个校园以至社会,同时也突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讨论和制订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要充分重视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和导向,强化执行层的引领和落实,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染和浸润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从而实现一所大学的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
校园文化标准形状可分为显形形状与隐形形状两大类。比如,校园中的物质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学生、教员、管理担担任职务务的人的行为方式,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中发生的各种大事等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园中的显形文化。而隐含于学校师生、管理担担任职务务的人自我认识中的价值概念、教育观念、属于认识,以及整体心态、集体言论、教学校风气格、管理作风、精神氛围、校风、班风、传统等,则可以称为校园的隐形文化。
网络具有传播知识快、多、广的特点,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有帮的。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来看网络在时间、空间上扩展了学校文化的影响。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校文化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网络对师生进行无任何时间、空间障碍教育和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学校文化影响面窄、影响度浅的弱点。网络提高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效。由于网络交流平等、自由开放、及时、虚拟,使得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可以从网上比较容易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学校文化通过网络与家庭、社会相连,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互动和配合,促使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
学生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学生发展、彰显文化的教育意义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然而,审视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在一些学校出现明显的“形式化”倾向,将文化建设仅仅视为一种工具,甚至成为一种教育价值扭曲的外在形式。
网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网络的学习和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组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开展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自主学习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并使学生的学习富于创造性。网络能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在网上能主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活跃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启迪。网络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个性,而课外活动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所喜爱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校园网络活动,能发掘、培植、引导学生良好个性,抑制和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
每所学校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办学理念等,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各有不同与侧重。因此,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结合当地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突出重点,注重创新,与时俱进。通过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继承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提炼总结,不断丰富其内涵。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打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小学和幼儿园应侧重童趣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结合,抓好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学应注重时代性、文化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抓好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实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