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思想方法、行为习惯以及办学特色等。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他的表现形式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以及能显性反映学校文化内涵的一些视觉形象和文字条文,如:学校校徽、校歌、学校标准字体和“一训三风”等等。
静态环境是物化的文化,表现为学校的外观,文化的营建,是明晰可见的。在常青藤实验中学,古朴厚重,刻有“我是地球村村民”的天然海磨石竖立在校门口显眼之处;学校的宣传橱窗一直是“三名(名著、名乐、名画)教育”的主阵地;每个楼梯的折角处悬挂的是历届英才意气风发的照片;走廊、门厅等处,恰到好处挂上书画条幅、名人画像、警句格言,既改变了白色墙壁的单调,更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学生可以在经常性的审美活动中提升情感、净化心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学校文化建设使得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营造出良好的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氛围。凝聚学校精神的标志随处可见,体现学校办学思想、育人目标和整体风貌的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服等成为亮点。校园里学生牢记校训、咏唱校歌、佩戴校徽成为习惯。学校建筑设计、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学校文化内涵,开辟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家庭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文化墙,融入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进一步彰显学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增强师生对学校特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校外校园文化建设机构参与学校文化建设,体现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是件好事,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些机构的角色转变不好,对教育的理解不够,特别是对学校文化建设自身的特点缺乏足够认识,且不能结合教育的本质和学校实际进行个性化的阐释,那么,校外校园文化建设机构给与学校的就可能不是正能量,而是负能量。
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自己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图书角等。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风、班级格言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
校园文化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文化,一种是动态文化,对于学校来说,我们可以把静态文化比作人的外表,把动态文化比作人的精神。校园静态文化包括校舍结构布局和各种教育设施,如操场、宿舍、教室、国旗、图书室、宣传栏、黑板报、名人挂像。校园静态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员工把企业文化与自身融为一体,从自己身上就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由于企业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不能一次完成,员工要在发展变化中自觉不断地创新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走向成熟。
育人有多种途径,如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而环境具备文化因素后,就自然产生出育人功能,即环境育人。具体地说,一所学校如果具备优雅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纯正的校风学风、浓郁的古韵今风、醉人的翰墨书香、浓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定会对师生产生熏陶、感染和互相激励作用。因此,良好的学校环境会寓精神激励于潜移默化之中,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