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多元化、可持续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要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必须要有多元化发展的教师。但现行的各种教师培养发展机制,特别是各种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自上而下的评优制度,如特级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评比,都是“标准划一、名额分配、组织考核、领导决定”,使一些有特长有特色但个性“另类”的教师根本“排不上号”,十分不利于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小环境,为那些有个性、有特长、受欢迎的教师构筑专业发展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使每一位教师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表演的舞台。
校园文化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重校园硬环境建设,轻校园软环境建设倾向,在思想认识、校园文化参与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工作不足等问题,深刻认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是校园文化在高等学校的具体表现,它是高等学校在长期育人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具有高等学校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着高校的学风、教风、作风和整体素质,对广大师生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和导向作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的学校文化,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共性特征往往来源于对传统优秀文化成果(民族的或世界的)的继承,来源于对最基本的教育规律的理解,来源于现实社会中政府政策的规定性。共性质量,承载着把学校文化和其它形式的文化区分开来的基本功能,搭起了学校文化基本框架,由此可见,共性质量并不能造就其价值和魅力。学校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源自于其个性化质量。个性化质量发芽于学校文化生命性的深厚底蕴之中,生长在对多元文化成果的整合之中,发展在学校文化丰厚的动态生成之中。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管理者文化之间,很难说哪一个是学校文化的关键因素,但总体上看,管理者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主要影响学校制度的制订,牵涉学校文化的上层形态;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气,关涉学校文化的下层;而在管理者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教师文化处于连接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腰部;教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既可能影响学校上层制度的制订,又可能影响学校底层的学习风气。
在传统的幼儿园设计中,存在着思路单调、刻板,层次不明显等问题,这导致很多空间被浪费,大量的资源流失不能充分协调被广泛使用。幼儿园设计者要敢于打破常规,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创作。在幼儿园的整体规划上要考虑校园文化的体现,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幼儿园建设一定要符合儿童成长的特点,要助于幼儿知识的建构,能够帮助幼儿在经验生活上有所获取。要通过不同的区域划分,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里的幼儿在发展上的要求。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注重环境作为隐形教育的效果。幼儿园室内装修,室内要移花栽木,要利用绿化和小品来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这对美化幼儿园室内空间起着积极作用。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