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校园文化既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根”,又是统揽特色学校的“魂”;特色既要靠校园文化来传承,又要靠校园文化来彰显;换言之,要想办好特色教育,就要在建构“特色文化”上下工夫。否则,创建的特色学校不会稳固,不会长远。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校园环境是一种显性文化,环境优化最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认同感、亲切感和自豪感,对于师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有着一种独特的教育与熏陶功能。我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自然环境、校舍设施环境、校园传媒环境等文化资源,营造生态校园,努力构建校园环境文化。
就是能够成为脱离时间束缚的“永恒”存在。虽说我们也知道“变化是这个时代唯一恒久不变的东西”,也知道文化的延续性有时也可能表现为滞后性,但核心理念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在理论上说应该是贯穿学校始终的,所以我们期望它能够相对稳定,能够长期统领与支撑办学行为。例如儒家思想自孔子以来不断有所演化,包括程朱理学,包括阳明心学,包括当代儒学,但它的核心“仁”字始终没变,只是不同时代对它有不同的理解而已。我们可以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去不断对学校核心理念进行新的解读,去丰富它的内涵,不断给它注入时代的活力,以确保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效发展。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校园文化多种多样,其主要形式:一是宣传教育,即以形势政策、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报告、讲座、媒体宣传等。二是各种文化活动,即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各种征文比赛、读书工程、体育节、学术讲座等等。三是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四是社团活动,既有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活动。五是社区文化活动,即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宿舍文化活动等。六是心理咨询,即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校园文化的推行除了对内加强宣传,也要加强对外的宣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将校园文化的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
网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网络的学习和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组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开展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自主学习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并使学生的学习富于创造性。网络能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在网上能主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活跃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启迪。网络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个性,而课外活动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所喜爱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校园网络活动,能发掘、培植、引导学生良好个性,抑制和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
学校如果不注重软文化的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校园建设中即使投入再多,也仅仅是多了几栋漂亮的建筑。对于学生来说在一个朴素但有文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远比在一个相对豪华安逸但缺少文化的环境中学习,收获要大得多。中国的学校和校长们如果真正能意识到这点,校园文化建设才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否则花再多的钱做校园文化建设都只是一场自娱自乐的表演秀而已,对学校和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学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工作、学习和自由生活的师生员工历史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念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它对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运行。
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学校的时候,其实学校的一切场所,一切活动无不包含和表现出学校的文化元素。对全校教师和学生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有如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之于人。文化是一套是非标准、一套荣辱标准,其核心是团队中的个体面对相同事情时行动具有一致性。学校领导的角度来说,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员工能够在心中建立和尊重一套共同的行为秩序。
作为现代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适时而变,不断创新,以充实、改善和提升现代校园精神,使之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的育人要求相匹配。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其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主张“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为中心,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主张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