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是把师生指引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意义是指在学校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的条件下, 师生们把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成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道德准则,然后形成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成为学校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校园文化强调师生的互相尊重、关心和学习,重视满足师生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学校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常常 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可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风以化人”是指校园文化对师生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学校教育不仅要开发 学生的智力,还要对其进行思想指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合格人才,在青少年时期就必须高度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干部、教师的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严格规范教师、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此外,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的密切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共同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建设精品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通过狠抓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形成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狠抓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严谨的教风;通过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浓厚的学风。实际上,高校校园的讲台、舞台无一不反映了当代社会思潮、经济建设、学术研究等最新动向,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大大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宽视野,激发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样,开展社会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知识文化下乡等活动,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整体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文化内在的逻辑性和外在的完整性。要做到整体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整个文化建设中要找到一个精神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来进行理念系统的打造和校园文化的设计。发展性原则:学校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构建一个富有现代精神和时代气息的学校文化体系。
学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指导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对建设特色学校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学校要通过挖掘各类“活”的资源来不断充实精神内涵,积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母校意识”。在“校魂”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育。培养、发展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只有把创新精神融入整个学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学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使学校精神成为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奋进的强大推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紧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做任何事之前,都应有个计划和准备,而不盲目主观的去做。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论证,细心规划,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强师德、提师智、提师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让每一个人健康快乐成长”)。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化的工程,是一个不断推进、积累、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学校实际,广泛调研、深入挖掘、科学规划,做到既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又能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既有长远的规划,又有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抓出成效,抓出特色。
从校园文化的外延上看,大多数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则着重指校园精神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正规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的文化生活,狭义的校园文化则着重指课外的校园文化生活;广义的校园文化强调以学生、教师、职工为主体,狭义的校园文化则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要办好一所学校,特别是要办出特色来,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人们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应该给生活于此环境中的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当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尤其要注重党政之间、领导成员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和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协调、交流与合作,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学校党组织的监督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估考核制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形成共识,从而形成办学合力。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当前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其实不利于真正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把师生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订人性化的制度,保障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根据学校生个性和时代特征,鼓励学生参加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而高尚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