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为目的的各种讲座、学术论坛等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因为这些文化形式在呈现文化的丰 富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引导作用。但在三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中,虽有《推崇名师,追求学术》和《院士是面 旗帜》等获奖项目,但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教师”围绕“学生”的天体运行中行星与卫星式的关系。这一关系导致本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设的精神家园,前者却成了旁观者。
育人有多种途径,如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而环境具备文化因素后,就自然产生出育人功能,即环境育人。具体地说,一所学校如果具备优雅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纯正的校风学风、浓郁的古韵今风、醉人的翰墨书香、浓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定会对师生产生熏陶、感染和互相激励作用。因此,良好的学校环境会寓精神激励于潜移默化之中,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效应。
校园中凸现出来的榜样是这个特定的文化区间内涌现出来的正面典型。他们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行为方式。校园榜样真实贴近他们的生活,其激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既是校园精神的生动体现,又是校园文化的形象教材。它所产生的“共生效应”和“魅力效应”,是推动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动力和能源。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对于弘扬正气、优化校风、培养校园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有些学校文化积淀深厚,办学历史悠远,校园中也不乏名家之迹,文化资源是丰富醇厚的,但要让这样的资源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就必须让其“动”起来,促成个体与这些历史或现实文化资源的交流,避免其静止独立地存在。如可以让学生参观融合学校历史和治校思想的景点;参与学校宣传册和一些学校景点的设计;创作书画作品作为教学楼饰品等。学校还可以把独特的文化积淀融入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感知、接触,养成内心对学校历史的认同感,还可以把有名校友、学校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品牌意识强的学校不但重视整体规划,而且重视重点区域升级。众所周知,校门是学校对外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是学校彰显文化品位的第一视觉点。因此,校门形象升级无疑成了众多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初入学堂的孩童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环境建设应考虑趣味性,让儿童对新的环境有探索的热情。以下方案设计时,形式和色彩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心理,采用明亮色彩和创意造型营造读书气氛。
“整合“永远是构建与发展文化生态环境的核心命题。具体地说,就是学校文化应定性于“整合中外古今优秀文化,融多元文化成果为一体”之上,即在宏观上,东方文化成果与西方文化成果的整合,传统文化成果与现代文化成果的整合;中观上,本土文化成果与外来文化成果的整合,主流文化成果与非主流文化成果的整合;微观上,学校文化与家庭文化、小区文化的整合:以真正实现整合多元先进文化的价值诉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使学校文化与生命成长更和谐融合,给生命提供更加全面而恰当的营养元素。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指与校园文化这一客体对象相对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承担者、执行者和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它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教与学,第一课堂教育的这 一关系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则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在校园文化中,教师与学生是通过大学校园这一共同的中介客体,使师生的本质力 量得到对象化。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的付出,而且也是教师生命价值不断完善、超越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师生共为主体,既能避免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单一主体的自发性与盲目性,也能使教师在文化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进而更新自我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