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教育。学校利用晨会、板报、主题班会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广大师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中提高认识,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提升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学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指导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对建设特色学校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学校要通过挖掘各类“活”的资源来不断充实精神内涵,积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母校意识”。在“校魂”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育。培养、发展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只有把创新精神融入整个学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学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使学校精神成为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奋进的强大推动力。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与发展方向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围绕着学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和发展方向来建设。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它既是一种精神财富,又是激励师生的动力,也是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她们应该和谐地形成一个整体,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围绕这一个核心来建设,要让师生浸润其中,感受其激励。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打造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与学习环境校园文化不是空洞的、形式的和单一的,其内容与呈现形态都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作用不是口号式、激进式的和单方面的,其作用是潜移默化式的,是润物无声式的,是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内容互动共长的。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与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相结合,要把新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思想与理念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
校园文化是一种富含意义的文化,既形于外,更积于内,关键在积于内。形于外的东西好做,有钱,请人设计施工就行,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可能并不理解,好看而已。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积于内上努力。校园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必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建设。
个性化、多元化、可持续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要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必须要有多元化发展的教师。但现行的各种教师培养发展机制,特别是各种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自上而下的评优制度,如特级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评比,都是“标准划一、名额分配、组织考核、领导决定”,使一些有特长有特色但个性“另类”的教师根本“排不上号”,十分不利于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小环境,为那些有个性、有特长、受欢迎的教师构筑专业发展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使每一位教师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表演的舞台。
学校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建设高雅别致、丰富多彩的校园墙壁文化。在环境建设中让墙壁与花草说话,让师生生活在如诗如画的书香校园环境中,着力于校园“教育文化长廊”建设,时时处处为广学校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激发学生向上、从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起求知欲。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主阵地之一是校园的墙壁。校园的墙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质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校园文化墙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位置,分别设立,可做成壁画,可做成浮雕。墙面内容要与当地特色相结合。要运用教育学、广告学、建筑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以系统化、特色化为基点,提炼科学系统的办学理念体系;设计个性鲜明的视觉形象系统;建设内涵丰富的校园环境文化;并从不同角度把科学、文化、艺术、时尚与学校的历史融为一体,帮助学校沉淀出特色的、个性的校园文化,让新时代的学子在充满个性魅力的环境中成长、发展。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样板,一校一特色,一班一特色。
但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严格却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和校园文化开展的有力保障;管理科学、民主,则是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和校园文化蓬勃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学校应调整管理方式,强化目标管理体系。学院领导要改进作风,提高水平,发扬民主,善于沟通。协调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工作目标的设立和管理工作,合理授权,给员工创造自由完成目标的条件,使目标工作切实可行;细化工作岗位,充分考虑管理细节,制订量化指标,全面目标管理;加强管理调控,使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管理的指导之下,更进一步改善员工工作表现。
校园行为文化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它包括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等。它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如文化娱乐活动、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际活动等。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内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