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们集体意识和互相协助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突出学校的品牌形象,以学校特色为单位,注重宣传学校品牌形象,培养学生对自己母校的信任度,注重学生之间的协助能力,形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学生一般喜欢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对学校环境进行美化,让学生们心态得到放松,在学校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多样化的环境可以避免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让学生们形成健康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为了给新时代学生创建更舒适简单的校园学习环境,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一个雅韵的育人氛围。现在学校都比较重视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利用学校校园环境,打造会说话的文化墙,成为学校内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学校精神是在一定时期对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是学校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一种精神风貌,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如“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和“科学、人文、艺术”是两所学校提炼的学校精神,人们可从中解读出这两所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上的差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充分发挥学校精神“鼓舞斗志,引领方向”的作用,通过提炼学校精神和大力弘扬,使学校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升华精神境界,明确努力方向和规范行为活动,更好地工作、学习的强大“助推器”。
校园行为文化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它包括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等。它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如文化娱乐活动、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际活动等。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内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比如学校规模、设施、资金等,尤其是本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特点,所以他人的经验模式只能是参考,要立足本校发扬特色;育人是学校制度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既要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人,又不能简单机械强迫的管理,通 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现代社会 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学校在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必须加强学习,注 重研究,积极创新,适时调整学校制度文化的内容、方式等。
校园文化还可分为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组织文化(也称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实施策略、规章制度和传统特色等;课程文化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及由此引发的围绕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活动;教师文化包括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风格,教师的师德、师能、师智、师魂等;学生文化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风格,学生的课余生活、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环境文化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比如软硬件设备、学校布局、学校卫生、学校绿化、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等。
典礼活动一般是在学年的几个关键时候举行,形式比较复杂,一般都是为了庆功、表彰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成绩贡献。仪式和典礼与文化的关系就像电影和电影剧本的关系,是交响乐和乐谱的关系,也是舞蹈与使用其他方式无法表达出来的意境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其他方式无法获得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并和他人建立联系。
建构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墙正是该所学校文化内涵的显性载体。校园文化墙的建设应避免盲目上马,因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需要管理者的用心挖掘,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用心经营、精心设计和构建。校园文化的建设切忌游离于学校传统,脱离于学校实际。校园文化墙应该是校园文化“水到渠成”的彰显。文化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校园文化的彰显如果仅仅停留在理性深奥的条文或标签上,终究会与师生形成“代沟”,成为被冷落的摆设。文化自觉需要一个过程: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一种觉悟、一种科学认识。“文化自觉”需要师生的认同并践行。文化墙的内容和设计应该发挥师生的能动性,有师生参与的一席之地。
文艺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确定形式和结构,都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因而一部好的作品,它所展示的一切生活事件和所用的一切材料,都围绕着它的主题。评价一部作品思想性的高低、优劣,社会作用怎么样,主要看作品主题反映现实的深刻程度和主题思想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主题具有阶级性和时代特点。由于作家、艺术家的立场观点或创作意图的不同,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也会直接影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